這周辦理完了所有離校手續,準備好了各種證書和資料,下周就要入職了。那么作為即將走出象牙塔的新人設計師,我為新工作的到來做哪些準備呢?
工具流梳理
先,依然還是趁手的Sketch作為主力輸出工具。扁平化當道的今天,尤其對于交互設計師而言Sketch能夠很好地應對絕大多數設計場景,包括矢量圖和線框圖的繪制。因為之前在學校也一直使用Sketch做練習和項目,絕大多數的操作都非常熟悉,也儲備了一定的設計資源,因此成為選工具。
此外,我準備了AffinityDesigner來代替PhotoShop作為我的視覺設計工具。Affinity能夠直接處理PSD、PDF等多格式文檔,并且比繁重的PhotoShop更輕量、快速。對于交互設計師來,用Affinity進行視覺設計已經足夠,同時進行協作也沒有任何問題,是很好的第二設計工具。
動效方面,雖然去年暑假我主要使用Pixate進行可交互原型的制作,同時還在學習Origami。大半年之后,Principle和Flinto逐漸進入了大家的視野。我選擇Principle作為主力交互動效工具,它對于細節上的把握比Flinto更強一些,而且動效引擎與iOS原生一致,產出也更為準確。FramerStudio相對復雜,所以被我列為備選工具,在遇到比較煩瑣的效果時可以選擇使用它來進行原型制作。畢竟只要你想的到,Framer就都可以實現。
其他工具的話,我選用了新秀MWeb作為MarkDwon編輯器,用于平時的筆記記錄;依然選用Xmind來制作腦圖,幫助梳理思路和記錄想法;選用Apple自帶的日歷、提醒來代替Wunderlist進行每天的日程管理。
業務預習
與技術相對應的,工作中更大的一個重心就是業務。如果像我一樣之前在團隊實習過,那對即將參與的項目和業務可以有大概的預估,在入職之前就可以多花些時間去預習。如果是新接觸的公司也沒關系,早點和前輩、師兄師姐聯系,詢問一下團隊近的方向或者使用的新工具等等,都可以幫助你快速融入團隊。
除了盯著自身的業務以外,也不能忽略競品。實際工作中經常去查看同樣的需求別人是怎么做的,所以如果提前有一些接觸,甚至是其他競品平臺的深度用戶的話自然可以給你的設計帶來更多的靈感。
學習計劃
對非科班出身的我來說,視覺是一大短板,同時雖然有編程基礎但是還遠遠不夠。所以,我打算在新工作開始的同時,保證業務做好的前提下要加強視覺能力的提升,同時對常用的前端技術也要進一步掌握。
所幸這兩方面在我的實際工作中也都會有所接觸,比如在制作高保真設計稿的時候就要注意好視覺細節,而不僅僅是產出一份原型草圖;在H5占較大比例的自家App中,與前端同學溝通也可以讓我了解更多相關技術。
我在Youtube上訂閱了XiaTaptara的繪畫教程以及Mt.Mograph的AE教程,希望讓自己成為一個技能更加完備的設計師,有新作品都會發布到Dribbble上。
堅持寫作也非常重要。投入工作之后會有更多的輸入和提升,所以一定會有更多的思考和產出。當把業務中的設計要點抽象出來后,通過自己的提煉和加工寫成一篇好文章,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總結,還可以提升我的行業影響力。
其他嘛,感覺自己的英語還是太薄弱,所以重新利用扇貝堅持每天背背單詞、練習聽說讀寫也是很必要的。
心態調整
記得實習生轉正面試的時候,一位面試官問我:在學校做項目或者設計和現在來公司工作有什么區別?我的回答是,以前做設計是自己需要什么做什么,而走入工作崗位之后就是為別人的需求服務。也許我們經常為自己找借口,比如我不常海淘甚至都不怎么網購,但這再也不能成為你做好一件事的阻礙——因為你的設計不僅僅為自己,而是要服務于數以萬計的用戶。
離開象牙塔,意味著獨當一面,意味這不再有人為你背鍋、為你負責。未來的工作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或者瓶頸,而我們則要盡全力去解決它們,不能再太過依賴前輩和老師了。